编者按:今天推出的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老师的演讲《大教育: 教育之社会动员》,他从当前的大环境,讲到教育的多样化、学习的个人化,并提供了了香港的大教育数据,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和研究。
一、社会变了!变得认不得了!
产品:从满足需要,变为营造欲望
生产:从大量生产,变为量身订造、少量多款(Less of More)
机构:从金字塔式的科层,变为一站式机构、小、扁、松散而脆弱
职业:从从一而终,变为转工转行、间歇就业、失业创业、“啃老”
总的来说:人的因素更加重要了!处处是道德操守的陷阱!个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二、世界乱了!常规不再,常态不常
连绵的天灾祸害、冤枉的人为意外、不断的新旧疾病、莫测的经济危机
突发的社会动乱、潜伏的战争隐忧、泛滥的贪污腐败、任性的政党纷争
难防的恐怖袭击、汹涌的越境难民、到处的造假诈骗、不意的民主结果
这些乱象,也许是方兴未艾。二、三十年不会回转。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比我们更加坚强。
三、科技汹涌而来!不由分说!措手不及!
纽约的名店大街,第五大道,1900年4月,挤满在马路的,全部是马车;1913年3月,短短的13年不到,挤满的是汽车。那还是缓慢的年代。
今天的第五大道,说不定哪一年挤满的都是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一天会来的很快。这是说一个侧面。
总的来说:信息传递的渠道变了!人类沟通的形态变了!
大数据:新的社会运作;人工智能:新的人机关系;新媒体:新的人际交往
网络:新的社会组织;道德:新的操守标准;…
大环境不一样了,教育也会不一样
四、不一样的教育!返璞归真回归学习
过去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一技傍身、一纸文凭、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
新世代:教育的多样化、学习的个人化
关键在学习,但是我们对学习还很不足够。须要取经于学习科学。
学习科学基本原理:
人脑是可塑的,人的活动在塑造脑的发展。
因此,人的经历是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外部输入的,是在人脑的内部形成的。
因此,学习是个人化的: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同样的经历;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知识。
此外,理解和使用是交叉互为因果的;因此,学习与实践,而不是分割的前后两个阶段。
今天的学校体系,属于昨天的社会观念,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的框架。基本是划一的设计、划一的过程、划一的内容、划一的要求,划一的目标、划一的考评、划一的期望。这是今天教育与社会的根本矛盾。
社会上多元、丰富、灿烂的。个人也是多样、丰富、灿烂的。着这两大片丰富灿烂的大洲之间,连接的教育,却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学生只有少数的几个科目、几张试卷,几乎所有的经历都是在学校里面。
五、教育新起点:独木桥如何拓宽?
拓宽学习经历,压缩划一元素,应该是教育走向新世代的起点。最近教育部提出: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必修-- 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 -- 很少国家有这样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另类的学习经历,必然会愈来愈广泛。但是要提防以正规课程的思维,处理另类的经历。为此必须摒弃耕种模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改变逢学必考的思想习惯、允许多样的学习成果、发挥个人的特殊优势、过程与成果同样重视、把品格成长放到核心位置、同时调动学校以外的社会伙伴。
六、香港的尝试
2016年,香港17名各界人士人组成的“教育2.1”倡议小组,提出“全民教育全面发展全民投入”的“大教育”概念,英文是Educationfor All,All-round Education,All for Education。
“教育2.1”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学识、素养、品质、价值
学识:例如持续学习、深入探究、综合使用、驾驭科技的能力等;
素养:例如群体合作、自省自理、跨越文化、灵活应变等;
质量:例如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不避风险、兼容并包、坚持原则等;
价值:关爱舍予、公义和平、相信理性、平等公正、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等。
这几方面,相应的学习模式很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学习经历。学识:主要是课内的学习,也需要广泛的阅历。素养和品质:主要靠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和磨练。价值:要靠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文化、教师的身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个方面,媒体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2016年, “教育2.1”做了一项228所学校(中、小、幼、特)的抽样调查,发觉平均每所学校,有9.8个项目,是学校与校外机构伙伴举办的,涉及的校外机构有1025个,包括商业机构、社会组织、高教院校、宗教团体等。
项目的品种非常多元,但大多数都不是在校内发生的。
这是在没有政府政策的情况下发生的,都是学校与校外机构自发组织的。说明,教育不再局限在校内,学生提前经历社会;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投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参加的校外机构,都以能够参与与贡献为傲。
看得到的未来,学校仍然是学生学习的枢纽,但要掌握愈来愈复杂的学生经历,学校的资源就显得远远不足。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但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结语
传统的工业社会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人们讲究的是:分析、工整、严密、规范、划一、整齐、逻辑、正统、简洁;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维倾向是总体、宽松、模糊、概念、多元、综合、联想、发散、复杂。
社会变了,变得很厉害,新的挑战还在不断地到来。传统的教育走不下去了,我们不主动改变,总有一天,社会会逼着我们改变。
程介明,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历任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资深顾问。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任访问教授。
曾任中学教师、校长;1987年获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哲学博士。专攻教育规划与教育政策。历任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署、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许多其它国际组织的研究顾问。研究范围以教育政策、教育规划为主,以研究农村教育开始;近年的研究也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最近则关注学习科学与教育政策的结合;并在校内创立“学习科学”的跨学科战略性研究主题。
曾参与许多国家的教育决策讨论及谘询,以及国内外大学的评估;参与中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民办教育(2002)与义务教育(2006)立法的研究。近年则经常参与美国教育发展与政策之讨论。任中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在本港,曾任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成员、香港教师中心首届主席、教育专业人员操守议会首届主席、师资及师训谘询委员会主席、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设委员会主席;曾参与设计1999年启动之全面教育改革。2013年创立培训各国高等教育领导人员之暑期学院。2016年为倡议新世代教育愿景的“教育2.1”发起人之一。为教育“一丹奖”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召集人。
在香港《信报》、《上海教育》与西班牙Escuela教育评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