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想的教育过程——经历要多、考试要少、空间要大、情感要深

程介明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理想的教育过程是

——经历要多、考试要少、

空间要大、情感要深

作者|程介明

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程介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根据程介明先生在第十三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发表主题发言整理。


为什么要谈学习的革命呢


为什么要谈学习的革命呢?这其中的“学习”不等于“教育”。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变了;二是世界乱了;三是科技狂了。


简言之,“变了”“乱了”“狂了”是现代世界的基本状态,是教育要面对的状态,是下一代要面对的状态。并且短期不会改变,只会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国外孩子寒假怎么过?——他们的“寒假心愿单“》)


社会变了:后工业时代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营造欲望;生产特点已经从大量生产转为少量多款;金字塔式结构慢慢消亡,由小型一站式替代;以前年轻人讲究安居乐业,现在年轻人要不落俗套,尝新尝鲜。新生代的职业观点、成功感、满足感、幸福观都已大不一样。


世界乱了:毫不掩饰地保护主义,不由分说地跨国干预等。

  

科技狂了:虚拟世界超越了现实,真假难分;机器智能替代人类劳动,甚至有可能超越人类;云端生活超越边界,让很多人小圈自赏;大数据超越个人,隐私保护存忧。


新一代四方面新要求


下一代,必须是新一代,在知识技能、接人待物、品质品德、价格观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实的学养:知识广博、善于钻研、敏锐观察、乐于学习、维持好奇、全球视野、与时俱进……


诚恳的修养:善于沟通、团队精神、认真尽责、乐于助人、关爱群众……


积极的品质:积极向前、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不断探索、从不气馁、能屈能伸……


健康的价值观:渴望和平、热爱自然、坚持正义、维护公平、崇尚优雅……


这四个方面的学习途径不同,如知识与技能,基本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当然,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完全依靠课程;修养和品质的学习主要靠经历,人的经历和活动会重新塑造人的发展;价值观则靠熏陶、潜移默化,老师的榜样、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文化等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过程。(《陈省身:“不要考第一,不要考100分”——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另外,实际上学习很大一部分来自“媒体”,但对于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我们研究的还很少。


如何培养新一代


如何培养新一代?我们正在做从教到学的改变,现在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朝着这个方向开展,同时尝试研究学习,把学习变成一门科学。新加坡提出了一个口号“教少些、学多些”,这是很大的挑战。


我认为,全方面培养好新一代需要做几个方面的改变:从经济话语转到人文话语、从从知识技能转到核心素养,从研究教法到学习科学,从课程科目到学习经历,从懂些什么到能做什么。


以我的观点,对学生理想的教育过程应该是:经历要多、考试要少、空间要大、情感要深。


经历多:哈佛大学从2008年开始资助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什么叫中等收入呢?家庭年收入在12万到18万美元之间,这个其实是很富裕的。哈佛认为大学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教室、教授、图书馆、实验室等,还要让学生可以到别的国家、地区去,旅游、服务甚至参与建设等。(《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考试少:新加坡宣布从今年开始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考试。并且在三年里内,逐步取消小三、小五、中一、中三的年中考试。2017年,韩国宣布初中三年里至少有一学期不考试,到现在已经实行了两年。


空间要大:2012年,哈佛大学给所有新生的一封信中说,鼓励他们休学一年,不上课。信中写道,新生们能到哈佛来一定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很多的心理辅导以及各式各样的治疗。哈佛大学很多毕业生做了CEO、总裁之后,很感伤自己没有童年。(《美国教育孩子的12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新生们进入了某个专业,但是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关于什么。因此,希望新生第一年不要来哈佛上学,也不要到别的学校去上学,除此之外什么都能干,可以旅游,可以做商业,可以做运动等。哈佛希望每一个新生都能找回自己。这就是给学生的空间。


情感要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写了一本书名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书中记述了哈佛商学院每5年都会举办一次重聚活动。第一个5年:意气风发,前程无限;第二个5年美满幸福,劳碌无暇;第三个5年有些校友出现了危机,事业失利,家庭失和;第四个5年有些校友甚至出现人生重挫、身陷囹圄。


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指出,“认真思考并努力寻找你的人生目标和使命宣言,那将是自己发现的最重要的东西”。(《认出改变,拥抱改变:罗杰斯写给女儿的信——把眼光放在未来,不要眷恋那些会过时的东西》)


偷电费的学生和钉扣子的校长


最后,我忍不住要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偷电费的学生


我在港大当过18年的舍监,也就是宿舍的监管者。大概15年以前,当时条件还很落后,刚刚从风扇转成插卡取电使用的空调。有一天,财务处发现学生买电卡的费用与实际支出的电费相差很多,差额达5000元。


调查发现,部分空调控制系统故障,不插电卡也可以使用。当时的学生会主席非常懊恼,说“精英群体怎么可以发生这种事?”大家都很气愤,但是没有人承认。


后来,学生会开了很多次会,评估出1小时空调使用费约为1港元,并研究出一个解决方案:谁使用过免费空调,需要写封信给舍监自首;学生会设立一个专门银行账户,用过N个小时免费空调,就要把N块港币汇至专门账户里;使用过N小时免费的空调,还要处罚自己做N小时的社会服务。


最后有50多名学生自首,包括学生会会长。学生会会长后来说,这件事对自己的教育意义非常大,从此知道了纪律不是人家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自己决定做什么。


当时我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最好的纪律是写不出来的;第二句是最好的学习是拿不到学分的;第三句是最好的舍监是什么都不干的,凡事由学生来决定的。(《认出改变,拥抱改变:罗杰斯写给女儿的信——把眼光放在未来,不要眷恋那些会过时的东西》)


第二个故事:钉扣子的校长


中学我有个同班同学,他在政府出资、管理的学校做得很好。于是,被派到一个最差的学校去当校长。当时,学校都有个传统,做事要记缺点,三个大过就会被学校开除。但在这个学校,学生以记缺点为荣,记过记得越多越是“英雄”。


有一天,学生中最大的“英雄”来见校长。来的时候,衬衫上所有的扣子都已丢失,衣服是敞开的。校长说:“你回去把钮扣钉好了再回来。”这个学生不动。校长又说:“我叫你回去让妈妈给你把扣子钉好。”学生回答说:“没有妈妈!”校长说:“跟我来。”到了校长室,校长让学生坐下来,自己亲自动手,帮学生一针一线把他的扣子钉好。这个学生当场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整个学校的风气都大为改观。


谢谢!



延伸阅读——


大教育——教育之社会动员 

作者|程介明

来源|学习科学/教师/香港大学


编者按:今天推出的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老师的演讲《大教育: 教育之社会动员》,他从当前的大环境,讲到教育的多样化、学习的个人化,并提供了了香港的大教育数据,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和研究。


一、社会变了!变得认不得了!



产品:从满足需要,变为营造欲望


生产:从大量生产,变为量身订造、少量多款(Less of More)


机构:从金字塔式的科层,变为一站式机构、小、扁、松散而脆弱


职业:从从一而终,变为转工转行、间歇就业、失业创业、“啃老”



总的来说:人的因素更加重要了!处处是道德操守的陷阱!个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二、世界乱了!常规不再,常态不常



连绵的天灾祸害、冤枉的人为意外、不断的新旧疾病、莫测的经济危机


突发的社会动乱、潜伏的战争隐忧、泛滥的贪污腐败、任性的政党纷争


难防的恐怖袭击、汹涌的越境难民、到处的造假诈骗、不意的民主结果



这些乱象,也许是方兴未艾。二、三十年不会回转。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比我们更加坚强。


三、科技汹涌而来!不由分说!措手不及!


纽约的名店大街,第五大道,1900年4月,挤满在马路的,全部是马车;1913年3月,短短的13年不到,挤满的是汽车。那还是缓慢的年代。



今天的第五大道,说不定哪一年挤满的都是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一天会来的很快。这是说一个侧面。



总的来说:信息传递的渠道变了!人类沟通的形态变了!


大数据:新的社会运作;人工智能:新的人机关系;新媒体:新的人际交往


网络:新的社会组织;道德:新的操守标准;…


大环境不一样了,教育也会不一样


四、不一样的教育!返璞归真回归学习



过去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一技傍身、一纸文凭、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

新世代:教育的多样化、学习的个人化


关键在学习,但是我们对学习还很不足够。须要取经于学习科学。


学习科学基本原理:


人脑是可塑的,人的活动在塑造脑的发展。


因此,人的经历是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外部输入的,是在人脑的内部形成的。


因此,学习是个人化的: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同样的经历;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知识。


此外,理解和使用是交叉互为因果的;因此,学习与实践,而不是分割的前后两个阶段。



今天的学校体系,属于昨天的社会观念,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的框架。基本是划一的设计、划一的过程、划一的内容、划一的要求,划一的目标、划一的考评、划一的期望。这是今天教育与社会的根本矛盾。



社会上多元、丰富、灿烂的。个人也是多样、丰富、灿烂的。着这两大片丰富灿烂的大洲之间,连接的教育,却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学生只有少数的几个科目、几张试卷,几乎所有的经历都是在学校里面。



五、教育新起点:独木桥如何拓宽?


拓宽学习经历,压缩划一元素,应该是教育走向新世代的起点。最近教育部提出: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必修-- 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 -- 很少国家有这样的政策。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另类的学习经历,必然会愈来愈广泛。但是要提防以正规课程的思维,处理另类的经历。为此必须摒弃耕种模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改变逢学必考的思想习惯、允许多样的学习成果、发挥个人的特殊优势、过程与成果同样重视、把品格成长放到核心位置、同时调动学校以外的社会伙伴。


六、香港的尝试


2016年,香港17名各界人士人组成的“教育2.1”倡议小组,提出“全民教育全面发展全民投入”的“大教育”概念,英文是Educationfor All,All-round Education,All for Education。


“教育2.1”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学识、素养、品质、价值


学识:例如持续学习、深入探究、综合使用、驾驭科技的能力等;


素养:例如群体合作、自省自理、跨越文化、灵活应变等;


质量:例如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不避风险、兼容并包、坚持原则等;


价值:关爱舍予、公义和平、相信理性、平等公正、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等。


这几方面,相应的学习模式很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学习经历。学识:主要是课内的学习,也需要广泛的阅历。素养和品质:主要靠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和磨练。价值:要靠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文化、教师的身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个方面,媒体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2016年, “教育2.1”做了一项228所学校(中、小、幼、特)的抽样调查,发觉平均每所学校,有9.8个项目,是学校与校外机构伙伴举办的,涉及的校外机构有1025个,包括商业机构、社会组织、高教院校、宗教团体等。


项目的品种非常多元,但大多数都不是在校内发生的。



这是在没有政府政策的情况下发生的,都是学校与校外机构自发组织的。说明,教育不再局限在校内,学生提前经历社会;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投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参加的校外机构,都以能够参与与贡献为傲。



看得到的未来,学校仍然是学生学习的枢纽,但要掌握愈来愈复杂的学生经历,学校的资源就显得远远不足。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但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结语



传统的工业社会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人们讲究的是:分析、工整、严密、规范、划一、整齐、逻辑、正统、简洁;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维倾向是总体、宽松、模糊、概念、多元、综合、联想、发散、复杂。


社会变了,变得很厉害,新的挑战还在不断地到来。传统的教育走不下去了,我们不主动改变,总有一天,社会会逼着我们改变。



程介明,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历任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资深顾问。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任访问教授。


曾任中学教师、校长;1987年获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哲学博士。专攻教育规划与教育政策。历任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署、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许多其它国际组织的研究顾问。研究范围以教育政策、教育规划为主,以研究农村教育开始;近年的研究也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最近则关注学习科学与教育政策的结合;并在校内创立“学习科学”的跨学科战略性研究主题。


曾参与许多国家的教育决策讨论及谘询,以及国内外大学的评估;参与中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民办教育(2002)与义务教育(2006)立法的研究。近年则经常参与美国教育发展与政策之讨论。任中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在本港,曾任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成员、香港教师中心首届主席、教育专业人员操守议会首届主席、师资及师训谘询委员会主席、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设委员会主席;曾参与设计1999年启动之全面教育改革。2013年创立培训各国高等教育领导人员之暑期学院。2016年为倡议新世代教育愿景的“教育2.1”发起人之一。为教育“一丹奖”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召集人。


在香港《信报》、《上海教育》与西班牙Escuela教育评论专栏作家。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